•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
您好,欢迎访问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官方网站! 咨询热线:025-83759305
疫情救治线上的“拼命三郎”:张建平
时间:2020-03-05  作者:yfyxh  来源:  点击:次   字号:[ ]

张建平,男,43岁,中共党员,现任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,副主任医师。

他,勇于担当,第一时间参与到医院疫情救治与防控部署;他,勇于作为,为患者能够治愈付出全部心血;他,勇于责任,让一线医护人员全力防控无后顾之忧;他,勇于奉献,连日来天天加班加点,全面把握疫情救治和防控情况。他就是此次苏州市疫情救治定点医院——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建平。

自疫情号角吹响以来,张建平副院长日夜奔波在防控线上。1月23日,医院召开疫情防控动员大会,从这一天起,张建平就没休息过一天,开启了白加黑,5+2的模式,天天扑在医院里,平均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。当江苏省第一例患者在市五院从疑似到确诊再到治愈期间,面对着陌生疫情,他毫不犹豫第一时间进入负压病房,参与到救治工作中,一是鼓励同事们科学防控、减少顾虑,二是参与患者沟通,减轻患者担忧。因参与过2003年非典,且在H1N1甲流、H7N9禽流感救治中均有一线指挥经验,他带领着首批医护团队很快进入了防控救治战斗状态,全方位保障并救治患者。2月8日正值元宵节,这天晚上从外院转来一名30周早产的重症确诊孕妇,一直在医院坚守的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现场坐阵指挥,会同市级重症、呼吸、产科、新生儿专家积极进行评估,确定救治方案。当晚9:00,剖腹产产下早产新生儿,母子平安,从支援人员确定、流程的建立、抢救设备仪器的调拨,应急预案发挥了积极作用,也确保了产妇和早产新生儿后续救治的有效性。从春节前,到元宵节,到现在,不管夜间处理工作多晚,第二天早晨,同事看到他又准时出现在疫情防控指挥部继续工作。

生命重于泰山,张建平副院长挑起疫情救治的重担。作为医疗救治组的负责人,张建平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。自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例起,他亲自拟稿起草医院防控、救治、感控等各类文件流程20余个,指挥启动应急救治预案,每天组织市级专家组对所有危重症患者、新入院患者、拟出院患者进行病情研判,按规范流程进行处置。他要求救治组专家非常熟悉诊治方案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,敢于担当。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病情严重,张建平每天下午组织市级专家会诊,时刻跟踪老人病情,在医护人员的精确治疗下,老人病情得到很大好转,转危为安。老人动情地说:“如果不是在苏州,不是在市五院,我很可能不在人世了。”为积极救治危重患者,张建平会同市中心血站、市疾控积极准备,制定流程,促成苏州市首例康复患者完成无偿献血,并将规范应用于日常治疗,为救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。截至3月2日,医院共收治87名确诊患者,成功治愈67名,无1例死亡。

心愿是零感染,张建平副院长精准管控“铁面无私”。张建平主持医院感控工作,他深知疫情面前,医院内部的感染控制很关键,每一步都不容出一点差池,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全院感染控制各项工作,必须人人过关,决不允许任何侥幸。通过制定完善方案,医院腾空并完全隔离一栋大楼,配置第一批128间病房,高标准改建发热门诊、观察病房、疑似病房、确诊病房、负压病房,分层分区收治患者,通过强化个人感控意识、防护全员培训、空气消毒全覆盖等,确保感控落实到位,努力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。为此,他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要求极其严格,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个点,只要有隐患存在,他都会对当事人提出严肃批评。他要求预检分诊、发热门诊、感染病房医护人员等在进入岗位前必须实行一对一的个人防护培训,并现场督战,培训不过关,不得上岗!截至3月2日,医院无一人发生感染,全院疫情救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。

疫情发生以来,围绕医疗救治这重中之重,张建平始终保持与市卫生健康委、市疾控部门等的联系沟通,把有关政策、要求传达到位,把医院有关情况及时进行汇报,与各市区和兄弟医院紧密联系,畅通收治、高效转诊,实现全市救治统一策略、高效运行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,张建平积极带头践行共产党员的誓言,践行初心和使命,切实履行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担当与责任。“在这场战役中,全院医务人员放下个人利益、抛开亲情羁绊,把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。国家、社会和群众的期盼,促使我和我的同事们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热情,投身于传染病的防治中。面对疫情,作为党员,必须要挺身而出;作为院领导,我们责无旁贷;作为医务人员,我们懂得如何科学理性勇敢应对。在抗击突发疫情的关键时刻,我必将继续身体力行、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!”张建平说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苏州市预防医学会供稿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0年3月4日